第802章 横梁如梦(2/2)
夜晚,众人留宿在大明山的万米岩洞中,明朝矿工遗留下来的荧石在穹顶上拼凑出残缺的星图,宛如夜空中的点点繁星。
洞外,忽然飘来一股徐霞客手植红豆杉的异香,令人陶醉其中。
小雪时节,众人突然造访宁海前童,八卦水系倒映着鹿山的积雪,宛如一幅美丽的水墨画。
杨晶晶兴致勃勃地跟着鼓亭馆台的抬阁艺人学习描面,然而,她身上金箔贴就的鱼鳞甲却不小心蹭花了童氏宗祠的窗棂纸,给这座古老的建筑增添了一丝别样的趣味。
武文彬独自一人静静地坐在石镜精舍里,他的面前摆放着一本《徐霞客游记》,书页已经微微泛黄。
他轻轻地打开书本,看着开篇的墨迹在黄酒中慢慢地舒展开来,仿佛这些文字也在这酒香中苏醒了过来。
突然,一阵风吹过,梁皇山的风如同一双无形的手,翻动着书页。
那风似乎有着某种魔力,将书中首游日的“癸丑”二字印在了霞客古道的初霜之上,仿佛这两个字是被特意留下的印记。
归程前夜,武文彬一行人泊船于上海青龙镇。
这个古老的小镇,历经岁月的沧桑,北宋时期的灯塔依然屹立不倒。
然而,灯塔的砖缝里却爬满了从番舶带来的忍冬藤,它们在时光的流转中顽强地生长着,见证着这座小镇的兴衰。
当众人分食七宝窑变的定胜糕时,古寺地宫的门突然缓缓打开,一阵神秘的幽光从里面透出来。
那光芒如同秘色瓷一般,散发着一种令人着迷的气息。
众人惊讶地看着这一幕,仿佛穿越了时空,回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。
黄浦江的汽笛声响起,惊散了唐宋市舶司的幻影。
武文彬回过神来,收起那本已经有些泛潮的旅行笔记。
笔记的封皮上粘着雁荡山苔与太湖莼丝的标本,这些都是他旅途中的收获,也是这千里云水的胎记。
富春江的晨雾还未散尽,武文彬便带着众人登上了严子陵钓台。
李一楠俯身细看谢翱恸哭处的苔痕,忽然,他发现石缝里嵌着半枚咸淳年间的铜钱。
这半枚铜钱,似乎承载着那个时代的记忆,让人不禁想起了曾经的繁华与沧桑。
杨晶晶在沧波石廊里,专心地摹拓着《富春山居图》的刻石。
松烟墨香在空气中弥漫,仿佛唤醒了客星亭畔的百年睡莲。
那睡莲的花瓣上,竟然凝结着黄公望当年濯笔的残墨,这一抹残墨,让整个画面都变得生动起来。
转场新安江畔,此时正值九姓渔民婚俗表演的热闹时刻。
陈爽身着凤冠霞帔,宛如仙子下凡,被众人簇拥着推入彩船之中。
李一楠站在船头,手持渔家棹歌,本应悠扬婉转的歌声,却突然变得怪异起来。
这一变调,仿佛与江底沉没的徽商盐船龙骨产生了某种奇妙的共鸣。
夜幕降临,彩船缓缓停靠在深渡码头。刘初夏躺在船舱里,闻着枇杷酒的香气,渐渐进入了梦乡。
在梦中,她竟看到渐江和尚从《晓江风便图》中走了出来,手持狼毫,蘸着江水,在她的裙裾上题写起新安画派的密语。
次日清晨,众人继续南行,来到了开化根宫佛国。这里的千年乌木在雨雾的笼罩下,泛着青铜般的光泽,给人一种古朴而神秘的感觉。
杨晶晶漫步在罗汉廊中,数着一尊尊栩栩如生的罗汉雕像。
当她数到第九重时,突然看到济公雕像的破扇里飞出一只钱江源蝴蝶,如同一道绚丽的彩虹,划过她的眼前。
武文彬则在醉根潭边漫步,偶然间拾得半片开化纸。
透过北宋笺谱的帘纹,他竟窥见了方腊藏兵洞的烽火余烬,仿佛能感受到当年的战火与硝烟。
小暑次日,一行人终于抵达了嘉善西塘。
卧龙桥的灯笼刚刚被点亮,红彤彤的灯光映照着胥塘河,如诗如画。
陈爽穿过环秀桥的早市,荷叶粉蒸肉的香气扑鼻而来,引得她不由自主地循香而去,最终撞见了柳亚子迷楼的雕花窗。
在醉园的石舫上,刘初夏轻轻拨动着七根丝弦,试弹着那首着名的《平沙落雁》。
琴弦发出的声音如潺潺流水般悦耳动听,仿佛能让人感受到大雁在平沙上飞翔的情景。
然而,就在这时,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——七根丝弦突然与瓦当博物馆里的南朝滴水产生了共鸣,发出了一种奇特的声音。
夜幕降临,刘初夏和朋友们一起夜游送子来凤桥。
当他们将莲花灯放入水中时,奇迹再次出现。
李一楠放出的莲花灯竟然载着吴镇《渔父图》的草稿,缓缓地逆流而上,仿佛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在推动着它。
与此同时,在雁门十八瀑,一道绚丽的彩虹横跨在括苍山上。
而此时,众人正在仙居皤滩观赏着精美的针刺无骨花灯。
杨晶晶兴致勃勃地跟着老艺人学习如何粘合宣纸骨架,当鱼胶的热雾升腾起来时,她惊讶地发现,在雾气中竟然浮现出了朱熹送子赴考时所骑的青骢马的影像。
陈爽好奇地在龙形古街上漫步,突然间,她发现脚下的卵石拼成的青龙似乎活了过来,开始游动。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