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4章 于谦回京(4000字)(2/2)
他的存在,对于那群藩王而言,价值不高,不值得费尽心机去拉拢。
又不打算造反,你拉拢权臣想干什么?
前面提过,巡抚是从二品官,而这次,于谦被任命为兵部左侍郎,属正二品官,升迁。
朱祁镇之所以将于谦调回京师,或许考虑到于谦在民间的声望过高,上次千民请愿,才过去几年时间。
之后,于谦并没有在职位上工作,而是回去奔丧了。
于是,朱祁镇赶紧在于谦丁忧结束后,将其调回京师。
若你坐在那个皇位上,遇到这种臣子,或许也会头疼吧?
如果放任对方一直在地方工作,万一哪天不高兴,揭竿而起,绝对会一呼百应,就问你怕不怕?
朱祁镇不确定于谦会不会这么做,防患于未然总是好的。
......
“爷爷,于谦来了。”
乾清宫中,朱祁镇负手而立,背对众生,王振上前汇报一声。
于谦入殿后,立即跪拜,大呼道:“下臣于谦,叩见万岁。”
朱祁镇没有转身,营造出一副高深莫测的姿态,缓缓开口道。
“于谦,你可知,朕为何要召你入京吗?”
“下臣不知,万岁心思,岂是臣子可疑?”于谦没有抬头,额头一直抵在地板上。
朱祁镇转身,在王振的搀扶下了阶梯,他来到于谦跟前,居高临下的说道。
“卿才情卓异,足堪称赏,朕意以为,卿自当于闳阔之地,展其长才。”
于谦低头应道:“承蒙万岁恩赏,下臣定当不负君望。”
“起身吧。”
朱祁镇似笑非笑的望着于谦,与之对视,淡然说道:“先帝对你多有推崇,朕未曾领略,你是否心有怨恨?”
于谦诚惶诚恐拱手:“下臣,不敢。”
“尔所不知,朕非轻心,实乃考验。朕想看看,于谦是否如先帝所述,才智过人,不可多得的良才。”
“十余载,辗转各地为巡抚,多有功绩,闾阎甚爱之。”朱祁镇说这句话的时候,语气稍微加重一些。
“如此,朕都看在眼里。”
朱祁镇这番话,首先为自已洗白,其次表达出浓烈期望,激发于谦的报君之欲。
于谦今年都五十岁了,他历经四朝,在仕途中深耕多年,什么帝王心术没有见识过?
说实话,小皇帝装得有些过头。
王振见于谦没有反应,它娇嗔道:“于谦,还不速速叩谢君恩?”
“谢万岁赏识,若无他事,臣先告退。”
朱祁镇噎了一口,自已都表现出热情态度,但这个老家伙,怎么看起来无动于衷?
“下去吧。”
等到于谦后退撤殿后,朱祁镇黑脸:“真是桀傲不逊。”
王振小声说道:“爷爷,既然于谦死性不改,何不......”
“不行。”朱祁镇摇头否定了它的看法,“此人抓不得,更杀不得。”
于谦在仕途上一直兢兢业业,基本没有任何把柄。
他算得上一个异类,有的九品芝麻官,就已经赚得腰缠万贯。
而他呢?两袖清风,家徒四壁。
大家都在贪,就你一个人清高,能不受排挤吗?
虽然于谦能力超绝,可惜他不善交际,只会一个人默默做事。
他之所以能深受山西、河南两地百姓的爱戴,不是因为他整天上山下乡吹牛逼,而是他办的事情,完全从百姓角度出发,做到真正惠民。
至少,史料上是这么记载的。
然而在现实中,别说同事不喜欢这种人,领导同样如此。
因为这种人,从心理学分析,要么不发言,整天挂着个司马脸,难以窥探他的心中想法。
要么就是直言不讳,刚正不阿,领导有问题,他绝对第一个提出,丝毫不会顾及你的感受。
大家可以在生活中认真观察一下,是否对得上?
注意,是指天生性格内敛,天生不合群的人。
不是那种受过心理创伤,将自已内心封闭保护的人;也不是陌生时闷骚,熟了之后就放飞自我的人。
......
朱祁钰在家算了算日子,他估计于谦已经去了京师。
“还有一年,就要发生土木堡之变了,还真是期待呀。”
目前为止,历史都按照既定轨迹在运行中。
朱祁钰已经回到明朝有七年之久,生活波澜不惊。
无人在意他这个潇洒亲王,他在许多人眼中,就是一个无足轻重的角色。
朱祁钰并没有虚度光阴,他未雨绸缪,暗地里做了许多安排。
训练自已的十三太保,只是其中一环。
他开发出来的复合弓弩,没有展示出来,除了宋晟等人,无人知晓。
这种好东西,怎么能先上交给朝廷呢?
万事俱备,只欠东风。
就在他站在窗边看风景的时候,杭语清带着儿子过来。
“父王。”两岁半的朱见济,跌跌撞撞的跑过来,直接抱住了大腿。
朱祁钰将儿子拎起来,抱在怀里玩弄。
杭语清站在身旁,轻笑的望着父子俩亲昵。
朱祁钰捏了捏朱见济的脸,突然想起不好的回忆。
朱见济,死于景泰三年,那一年,正是自已废除朱见深太子之位,扶持亲子上位。
结果没过多久,年仅十岁的朱见济,就莫名其妙的暴毙。
死因不明,太医都查不出所以然,当真是诡异。
现代的朱祁钰结合历史分析,推测应该是被宫中宦官或宫女,暗中下毒。
能做到毫无蛛丝马迹,估计它们不是第一次做这种事情。
他再仔细回忆一番,发觉贵妃李惜儿在那段时间里,行为举止奇特,不符常理。
说起来搞笑,哪怕他当上皇帝已有三年,后宫始终被孙太后掌控着。
幕后主使不言而喻。
“这一次,我要先下手为强!”
“用你的方法,让你也尝试一下痛楚。”
朱祁钰目光凛冽,目光移向窗外,微微攥拳。
.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