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1章 北地雪灾,赈灾+旁友,知道铁路伐?(2/2)
李暮歌看折子的描述,那雪下了两天两夜了,积雪最深的地方比楼顶还高,浅处也有一人高,更要命的是,降雪前两天,温度回暖了一下。
降雪分为两种,一种是干雪,一种是湿雪,同样的体积,湿雪比干雪要重很多。
加上折子里的描述,李暮歌怀疑平均降雪有两米多。
两米多的降雪是什么概念?现代钢筋混凝土的房子,如果设计房屋时没有考虑雪荷载,那是绝对扛不住的。
北地经年下雪,当地人建房子肯定会考虑到雪荷载问题,因此往年少有房屋被暴雪压塌的消息,可今年这个雪实在是太大了,还大部分都是湿雪。
绝对会塌,而且是大部分都会塌。
“……受灾最严重的地方是北州的昼城以北地区,基本上覆盖了大半个北州,北州知府已经派遣府兵到各地救灾,好在大雪不是一日突然降下,百姓有所准备,房屋倒塌的多,伤亡却不是特别严重,写折子的时候,死三十七,伤一百零二,失踪三百零九人。”
李暮歌将折子的内容大概说了一下,顿了顿,见所有人面上都带了凝重之色,有些满意的在心里点了点头。
还好,她目前的班子成员,都还挺靠谱的,并没有那种不拿天灾人祸当回事的恶人。
“陛下,当务之急是尽快安排灾民,此刻北州的百姓,恐怕急需药材与取暖之物,还有厚实衣服,以及一处能抵挡大雪的住处。”
先开口的人是覃昌。
他现在确实不怎么受李暮歌待见,几乎被架空了,但他还在中书舍人的位置上待一天,就得干一天活儿。
而且不少世家出身的官员都听他口风,此刻他必须表明态度,才好让其他人明白,此事有多么棘手。
覃昌开口后,其余人陆陆续续开口,很快就商量出了赈灾的计划,然后开始派遣各部门的人准备起来。
赈灾对朝廷来说,并不是一件很稀奇的事情,大庄那么大,一处丰收,就有可能有一处闹灾颗粒无收。
朝廷本身就是调动资源的大型机构,将丰收地多余的粮食送到闹灾的地方,然后帮助灾民度过难挨的一年,保存更多的百姓,此乃朝廷职责。
李暮歌也不是第一次处理赈灾的事情了,她听着赈灾流程没什么问题,就放手让人去做。
等大部分朝臣都下去干活儿了,李暮歌叫住了颜士玉,然后将剩余三两个赶走。
“陛下叫住臣是有何事吩咐?”
颜士玉等人走了,立马开口问道。
身为户部的侍郎,同时是隐形户部一把手,赈灾这事儿几乎前期准备全由她负责,她真的特别忙,希望陛下赶紧放她去干活!
“北地寒冷,长宁过去的人恐怕一时半会儿适应不了,不光人适应不了,拉物资的牲畜,恐怕也难以适应,现在北地急需物资,你觉得,天寒地冻的条件下,物资运过去,还能有几分留存?”
颜士玉咬了咬后槽牙,吐出一个极低的数来。
大概只能剩下一成。
“之前北地虽说是修了路,可这天气,北地又刚下过雪,恐怕太阳一出来,地上全是冰,修没修路影响都不大,在冰上行走,实在是很难前行,更怕有些地方雪未曾融化,到时候前行更为困难。”
颜士玉没去过北地,但是她知道那是个什么地方。
无数游记里都详细描述了北地的寒冷,就是因为北地太冷了,所以北地的人口比别的地方要少很多。
大部分都是流放的罪官之后,以及当地少有的一点儿土著。
颜士玉擡头看了李暮歌一眼,在李暮歌发觉前低下头来。
她心道:放在先帝在时,恐怕不会调动人手去送物资。
因为没必要,损耗比雪灾造成的损失还大。
颜士玉知道,她如果是一个合格的臣子,此刻应该劝说皇帝放弃赈灾,等冬天过去,寻礼部开个祭坛,给北地人祈祈福就得了。
损失小,还能赚个好名声。
可颜士玉怎么也没法开口。
北地的百姓,也是大庄的百姓,他们之中很大一部分,生下来就在北地生活了。
所谓祖辈的罪过,早就已经偿还干净,北地人就跟其他地方的人没有任何区别!
“户部去年结余颇多,国库如今十分富裕,你既然说到那里只剩一成,那就按照原定的十倍来准备,务必保证到北地百姓手里的物资,足够他们度过此次雪灾。”
颜士玉以为自己出现幻听了,她不可思议地看向李暮歌。
李暮歌沉浸在自己的思绪里,没有发觉颜士玉的异样。
李暮歌有个提议不知道该不该说,主要是之前她说修路时,国库的钱开洪一样往外流,颜士玉特别心疼,不知道跑她面前幽怨地说了多少次省着花了。
而她这个提议,注定是个吞金兽。
但不说,明年、后年乃至大后年,每一年的冬天,出现雪灾后,她难道都要用这种物资十不存一的笨办法赈灾吗?
李暮歌想到这儿,清了清嗓子,做好心理建设后开口问:“咳,那个,你知道铁路吗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