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5章 老登无了,坐等暮歌登基大典(2/2)
没有孩子的嫔妃,不必在后宫虚度余生,直接归家去,再行婚嫁。
有孩子的嫔妃,想留在后宫就留着,日后当太妃,不想留的也回家去。
反正她也没有后宫,后宫养那么多女人干什么,况且她们如果真的一直留在后宫,那皇帝陵墓里就会有她们的位置。
那还得继续修,花那么多钱给死人修陵墓有什么用。
要李暮歌说,现在简简单单就挺好,现代流行极简风,等以后还可以给现代一点儿古人的超前审美震撼。
李暮歌一想到要给老登花那么多银子就心痛,有修陵墓的钱,她都能供出来多少孩子考科举了!
后宫里,原本死气沉沉,以为一辈子就这样了的妃嫔们,在得知新帝的旨意后,欢欣雀跃。
若不是现在还在先皇孝中,她们都想放鞭炮庆祝一下了。
本以为一如宫门深似海,日后再也没有走出宫门那一日,没想到,她们还能有如此造化,上天待她们不薄!
年轻没有孩子的妃嫔二话不说,收拾行囊就回家去了。
大庄对女子没有那么多约束,什么二婚三婚都无所谓,甚至民间娶妻,特别喜欢娶二婚的妇人,因为这样的妇人身上一般都带着前夫家中的部分钱财,还有自己的嫁妆,条件非常优越。
她们身强体壮,日后有子嗣时,能降低婴孩的夭折率。
如果是死了丈夫的会更好,世人认为,丈夫死了,是妇人的命贵重,丈夫命贱压不住,娶了这样的寡妇,日后定然飞黄腾达。
李暮歌知道大庄这些风俗时,都有点儿同情寡妇死去的前夫了,人死了就够惨了,还得被骂一声命贱,没福气。
挺好,比后来魔怔后要强,不过封建迷信还是要不得的。
李暮歌关注到此事后,立马派人到民间宣传,禁止神神叨叨那一套,什么命好命不好,别拿成亲当逆天改命的筹码。
今日她若纵容百姓搞迷信,明日这迷信就会以另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,扎在女人身上。
为了改成富贵命娶来的寡妇,当发现自己家中没有富贵起来后,人不会自省自身没有能力,只会推卸责任。
安排好后宫的妃子后,看着空下来的后宫,李暮歌长舒口气。
皇宫就是她日后的家,她不喜欢家里住太多陌生人。
现在后宫只剩下小猫两三只了,有孩子的几个妃子还在,还有几个年纪比较大,不想回家,只想在宫里混吃等死的位份低的妃子。
比起之前乌泱泱一片人,现在真的是清静太多了。
李暮歌拿出后宫的地图,开始规划让那些太妃住在哪儿。
皇宫那么大,空出来的地方可以好好规划一下,然后再建几个部门。
现在有几个要紧部门都在皇宫外,每次找官员谈话,以及发布命令,在路上要耗费不少时间。
若是将那些部门都搬到紫薇殿附近,李暮歌就能提高工作效率,减少她加班的次数了!
李暮歌在地图上写写画画,对空出来的地方大刀阔斧地进行改动,正改动得上头,就听到外头小黄门通报。
“禀陛下,理慧公主求见。”
“宣。”
“是!”
李暮歌还没有举办登基大典,但是她已经是皇帝了,所以宫里人对她的称呼也发生了变化。
理慧公主就是十三公主李乐景,李暮歌前些日子赐她封号——理慧。
旁人不太清楚这理慧是何意,从字面上也看不出其含义,但这两个字都是很不错的字,称呼起来也算顺口,李乐景也没有异议,便这么定了下来。
李暮歌其实一直在等人来问她,理慧是什么意思,可惜没人问,大家都默认这个封号是很好的含义了。
其实理慧,就是理科的智慧。
李暮歌承认是有点儿抽象了,但是她真的觉得,李乐景这个人充满了理科的智慧!她总不能管李乐景叫科智,或者理智,前者听起来像是个医药公司的名字,后者则是不合适。
只能叫理慧了。
“理慧见过陛下,陛下万安!”
李乐景入内,向李暮歌行礼。
李暮歌看见李乐景就有点儿惆怅,没人懂她的幽默吗!
好吧,真的没人懂,李乐景过来也不是问她封号含义的,她是来问其他事情的。
不过她上来没有说事情,而是先谢恩。
“陛下仁善,允后宫嫔妃出宫归家,给了她们自由,多谢陛下大恩。”
李暮歌不明所以,要谢恩也不该是李乐景过来谢,李乐景的母妃又没有出宫。
这项政策,与李乐景没什么关系。
“你是为谁来谢恩的?”
“是为后宫数十位妃嫔,她们还很年轻,其中甚至还有与臣姐年龄相仿者,若是叫她们被困宫闱一生,实在是残忍,陛下的仁慈,让她们得以出宫开始新的人生,此等恩情,厚重至极,理慧代替她们来向陛下道谢。”
“你倒是有心,不用谢,朕也是看不得她们虚度年华。这宫墙太高了,她们若是进来就出不去,实在是可怜。”
李暮歌不喜欢养鸟儿,本该翺翔天际的鸟儿被困在方寸之间,叫人看了心酸。
后宫的嫔妃亦是如此,她们各有各的本事,出去后,其中一部分人定会能做一番事业,她们还能拥有属于自己的孩子,叫那孩子继承她们在人世的一切,延续她们的生命。
哪一种生活,都比在皇宫里好。
“陛下,女子为帝,实在是太好了。”
如果还是一个男子登上帝位,李乐景相信,那男子肯定不会如此体贴女子的不易。
甚至,还会如李麒一般,打压女子,巩固自己手中的绝对统治权。
“嗯,是很好。”
李暮歌接受了李乐景真诚的拍马屁。
说完谢恩的事情,李乐景说起了另一件事,也是她今日求见李暮歌的主要原因。
她想要显微镜。
“现在显微镜制造出来后,不是被搬到农学院,就是被搬到太医院,理慧知晓,无论是治病救人还是改良粮种使粮食增产,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,可是,现在科研司至今只有臣姐做出来的第一版显微镜,这也太……”
李乐景是真抢不过太医和那群一心研究粮种的农学生,她只能来求李暮歌了。
李暮歌还以为是什么事。
她没有直接答应李乐景的请求,而是问道:“科研司现在几个人了?”
科研司是之前李暮歌给李乐景画得饼,大概就是说,李乐景研究出点儿东西后,她就可以给李乐景划个场地,给她一点儿去吏部选人的特权,选几个与她同样拥有这方面才学的臣子,一起搞研究。
科研司挂在工部之下,又独立在工部之外,是一个先前只存在于口头上的部门。
如今,李乐景直接拿科研司作为借口,要显微镜了,那就说明,李乐景找到合适的人加入科研司了。
李乐景不太好意思地笑了笑,伸出了两根手指,比了个耶。
“回陛下,只有两人。”
“算上你,只有两人?”
李暮歌震惊,这么久了,合着就招着一个人吗?
事实比李暮歌想得要好一点儿,李乐景连忙解释:“不不不!是单独的两人,是一对赵姓姐妹。”
“赵?西北的赵?”
李暮歌想到了之前跟西北凌家混在一起,还要造反的赵家。
盛天皇帝的外家,虽是旁系,但似乎一直以来都存有野心。
凌家被灭后,赵家又死了一批人,没想到还有血脉在世。
这些大世家真是家大业大,族人多到杀不完。
“是赵家,但和西北的赵家没什么关系了,现在是寒门,那对姐妹是此次科考考上的进士,陛下既然点了她们为进士,想来,应是不在意她们的出身吧?”
李乐景见李暮歌反问,心里发虚,赵氏姐妹的出身确实是个问题。
她此前没有主动同陛下说明,就是怕因为身份,错过这两个人才。
而赵氏姐妹好好的官不当,跑来给她打下手,做影儿都没有的科研司的官员,也是因为她们的姓氏。
顶着赵姓,她们在朝廷中的前途并不明亮。
李暮歌眯了眯眼,想起了那对赵姓姐妹。
“你可知,以她们姐妹的学识,只是进士,其实名次低了,是因为她们的出身,她们才只是进士。”
穆九榕为什么会是状元?难道是因为她一个人,压了所有世家出身的学子一头吗?
当然不是,穆九榕确实很厉害,可世家培养出来的人也不是吃干饭的,怎么可能与穆九榕差距那么大。
李暮歌点穆九榕为状元,是因为她是庶民,她有意提拔庶民。
相对应的,世家学子名次低,也不代表水平差,只是因为出身而已。
赵氏姐妹同样是因为出身,导致名次较低。
“臣知晓,但今有贤才,弃之不用实在可惜,陛下想来也是如此想,才点她们姐妹二人为进士,准许她们入朝为官的吧?”
真要是忌惮赵家的身份,直接让她们落榜就好了。
李乐景敢选赵家姐妹为她做事,就是已经做足了心理准备,她是一定要护住这两个姐妹的,不然她以后上哪儿找好用的助手去!
李暮歌微微颔首,没有否认李乐景的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