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8章 大公主要拔刀了,老登中风倒计时(1/2)
第68章大公主要拔刀了,老登中风倒计时
对付楚家比对付杨家要轻松得多。
楚家现在可没有一个类似荣阳的皇嗣,为他们在朝廷上保驾护航,而楚家寄予厚望的太子,从来就不是个能护得住人的实权太子。
杨家太子都护不住,更不要说楚家了。
很快,苏铭的事情还没有完,就又接连爆出几个在地方上作威作福的贪官,仔细一查,不是楚家旁系,就是楚家门生,全都和楚家有关系。
这些贪官的所作所为比苏铭更过分,东安好歹是颜家大本营,苏铭背靠颜家,不敢做得太过分,以至于迎来颜家其他人的不满,所以苏铭多少还收着些。
那些地方上的贪官污吏,根本没有收着点儿的意思,他们身处远离长宁的县城之中,加之古代交通不发达,消息传送慢,朝中又有人做靠山,这些个贪官污吏几乎成了地上小王国的国王!
其罪行罄竹难书,李暮歌知道的时候都惊讶了好一会儿,没想到会一下子碰上这么多个不当人的玩意。
当家里发现一只蟑螂的时候,很可能蟑螂已经成灾了。
李暮歌一想到大公主随便就能查出这几个不是东西的贪官,就知道大庄底下的基层官员,被腐败的程度已经非常深了。
现在,她才看见了这个两百年王朝最为灰暗的一面。
这也算是因祸得福,要不是太子和大公主打擂台,这些贪官不知道还要逍遥到什么时候去。
李暮歌看戏看得欢快,甚至还在心中暗自叫好,转头让穆盈栀帮忙,将这些个贪官污吏的事情,全都传了出去,还像模像样得在民间变了一本《奸臣传记》,准备以后写成话本,编成戏剧,给大庄的老百姓们增添一些茶余饭后的谈资,娱乐大众。
原本只有一个苏铭出名,现在又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好几个贪官,最近长宁城的百姓们看热闹看得和李暮歌一样开心。
只有太子很不开心。
不应该说不开心了,简直是要被气炸了。
太子怎么也没想到,他采纳楚家的建议,冲着颜太傅发难,最后颜家毫发无损不说,他还沾了一身腥。
颜家的反击比他想象中更加激烈,手段更果决。
相比之下,连一个苏铭都查不明白的楚家,就显得废物许多。
太子觉得楚家远没有杨家好使,可杨家现在暂时退出朝堂,在休生养息,他没法重新启用,只能捏着鼻子认了。
天天上朝,太子就是被弹劾,听着属于太子党一派的官员,或是被贬谪,或是被流放,太子人都要麻了。
连着好几日如此后,皇帝也有些麻了。
皇帝最近身体变得有些奇怪,有时候特别亢奋,心情好,精力也旺盛,有时候却很困倦,变得嗜睡不说,对什么事都提不起精神来,连床上也开始力不从心。
这种情况,在没有吃药前,皇帝就体会到过,那个时候,皇帝知道自己老了,他畏惧衰老更畏惧死亡,所以他迫不及待地走上了无数前辈的老路,开始寻仙问药。
现在他又开始出现这种情况,这让他内心很不安,他有时候会怀疑,是不是丹药根本没有任何作用?
可很快他就会在丹阳子的忽悠下,坚信丹药是有作用的,然后加大剂量吃丹药。
丹药吃下去之后,他的精力确实会恢复,于是为了能够维持精力旺盛,皇帝每天都要吃下大量的丹药。
李暮歌还在快乐看戏,就听说了此事,然后她又从颜士玉那里听说,颜士珍最近常常不在府上,说是在大公主府过夜。
可李暮歌在大公主府的人分明说,颜士珍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在大公主府内过夜了。
两边都没说谎的话,就说明颜士珍人又不见了。
李暮歌果断将目光放在了夜城,运气不错,竟还真被她盯到了颜士珍的踪迹,她去夜城还是那个原因,为了明月泉的泉水。
真是奇了个怪了,颜士珍又不是什么酒鬼,为何每次都要去明月泉,而且还都偷偷去,生怕泄露半点儿风声的样子?
不光颜士珍去,一同同行的还有几个道士打扮的人。
李暮歌仔细一查,发现跟炼药有关。
明月泉泉水炼制的丹药有一种特殊的香味,就跟酿出来的酒有些特殊的口感一样。
李暮歌得知真相时,眨眼已经快到年底了。
入冬后的两个月里,长宁没有再下如刚入冬时那样大的雪,只是气温特别低,人要是穿少点儿,在外面走一圈,能冻成冰棍,各大药房的生意极好,在街上老远都能闻到中药汤的味道。
全都是用来治风寒的药,可见长宁城中有多少患病的病人。
吃药也是治标不治本,只要人冷,就还是会感冒,李暮歌拿了些钱,让人去采买些生姜一类驱寒的药材,在城外以及一些穷苦人家比较多的街道上免费煮驱寒汤,算是做些微不足道的事情,帮一帮那些最可怜的底层百姓。
她还用庄子上产出的粮食换了许多碎米陈粮,用这些东西到一些地方施粥,买最差的布填草做衣裳,发给那些冬天衣不蔽体的人。
这样做能尽可能帮到需要帮忙的人,如果是好粮食好布,根本就到不了最需要帮忙的人手里。
李暮歌现在只能做到这些,她让庄子上的人盘了火炕,火炕上弄了一个个的小木箱子,或是培育豆芽,或是用来育苗育种。
算是人工做了一个温室出来,效果十分不错,入冬前,庄子上有好几户人家学着也盘了火炕。
火炕造价不低,佃户们不是人人都狠得下心盘,是他们通过“温室”看见了盘火炕的好处,才有几个胆大还较为富裕的人家想要试试。
李暮歌没有上来就让他们人人盘火炕,盘火炕好处多,但也不是没有坏处,比如火炕其实要用更多柴。
李暮歌以前看小说,有些小说里觉得烧炕并不会多用多少柴,给出的理由是,人人家里都要烧火做饭,烧火的时候顺带烧炕,哪里就多用了。
但实际上,每家确实都要烧火做饭,却不是每天都烧。
冬天干活少,可以一天就吃两顿甚至一顿,饿不死就行。冬天冷,熟食能多放好几日。
所以大多数人家为了节省柴火,会一口气煮一锅粥,做许多饼子,接下来十天半个月,一家人就窝在家里,围着一个火盆。
火盆里放两块木头能烧一整天,烧几壶热水,饿得不行就喝热水充饥,到吃饭的时候了,就弄点儿凉粥与硬饼子,水一冲就是一顿。
这样可以节省许多柴火。
火炕要想烧热,免不得日日都得烧,往常三五天用几块柴,烧火炕得翻倍,对于那些贫苦节省的人家来说,柴火也是不小的开支。
积攒的柴火不够用,就得去买,冬天一捆柴至少五文钱,一文钱恨不得掰成两瓣花的人家舍不得。
总而言之,火炕不是人人都能盘,就像这个冬天,不是人人都能扛过去一样。
李暮歌没法救世人,她终究只是一个人,她能救得只有那些本就能活下去的人。
想明白这件事后,李暮歌心情不可避免的变差了许多,她又一次看见了这个社会的糟糕。
在李暮歌复杂的心情中,新年踏着坚定的步伐走向了她,到了年底,朝廷各部门彻彻底底清闲了下来。
一年之中,最忙的时间其实是秋天,因为秋天各地要上税,统计各地的税务就是不小的工作量。
各地的乡试会在秋天举行,被称作秋闱,国子监为了让科举改制的事情能够顺利进行,也盯了一整个秋天。
边关到了秋天必定打仗,草原上的异族要为了过冬做准备,南下打草谷,所以秋天非常非常忙。
入冬之后就应该清闲下来了,今年因为两党之争,其实已经比过往任何一个冬天都要热闹了。
年底大家都忙着过年,也懒得去管朝堂上那些糟心的事情,这才彻底清静下来。
李暮歌今年要过孝年,她不能去参加宫里的年宴,也不能拜访亲友,因为她身上还带着孝,连春联都不用贴了。
李暮歌乐得轻松自在,这个冬天就打算在家里当个宅女,也不打算搞事,等这个年过去了再说。
她想过好年,其他人也想过好年,可偏偏事情就在年底出现了。
皇帝到了年底,也会举办各种宴席,宴请大臣及其家眷,还有已经出宫建府的皇嗣们,到了宴上,酒少不了,大鱼大肉也少不了。
过年胖十斤可不是说笑,皇帝也逃不了因为吃吃喝喝而长肉的命运。
他吃饱了喝足了,就想去后宫快活一下,但他身体远不如以往,定是要吃药助兴。
酒喝得多了,肉吃得多了,人年纪大了,还吃药助兴,皇帝果不其然身体出大问题了。
彼时腊月二十五,李暮歌在公主府中闲得很,拿着话本子来回看,古代的话本子内容挺炸裂的,不少开车描写,交通四通八达。
没有审核机制的古代,真的比现代开放太多了,李暮歌看得索然无味。
交通太发达也不好,交通发达的同时,剧情也好看那才是上等,光交通发达,剧情像是一坨屎,李暮歌是真吃不下去。
李暮歌无聊到打算白天睡觉的时候,有人上门了。
本该在宫里的女医楼心澄上门拜访,见到李暮歌后,楼心澄一句话让李暮歌精神了。
“启禀殿下,陛下身体怕是要不好,这几日,有些卒中的迹象。”
“卒中?真的假的?”
李暮歌跟楼心澄看过基本医书,知道卒中是什么意思,用现代的话说,就是中风。
中风在古代其实也算是一种可以被治愈的病,不会立即要人性命,但对于皇帝来说,中风的后果相当严重,一个中风的皇帝,肯定没法处理政务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