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5章 圣人无名(2/2)
隆庆二年,可能是近十年来,国家财政状况最好的一年。
隆庆皇帝明里暗里的暗示,想要办一场元宵灯会。
但是内阁之中,高拱装傻,张居正反对,赵贞吉也没有支持。
隆庆皇帝最近在想,如何说动内阁首辅李春芳,让他支持自己办元宵灯会。
听到了李春芳和通政使李一元求见,隆庆皇帝立刻下令召两人来御书房。
见到李春芳,皇帝笑容满面:
“李师傅可是很久没入宫了。”
李春芳也是皇帝的经筵官,这句李师傅,算是皇帝主动拉近了和李春芳的距离。
“陛下,老臣今日来,是为了苏子霖的奏疏来的。”
李春芳不吃皇帝这一套,他捧起奏疏,对着皇帝恭敬的说道。
司礼监掌印太监李芳接过了李春芳的奏疏,送到了隆庆皇帝的面前。
首辅入宫是谈正事的,皇帝也觉得无趣,只能看起奏疏来。
《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疏》
作为皇帝,隆庆皇帝还是称职的,他读完了苏泽的奏疏,眉头皱在一起。
通政使李一元的脸色更难看了,如果皇帝立场模糊,那言官就会更来劲,到时候奏疏就会堆满通政司。
等到皇帝看完了奏疏,揉了揉眉头,隆庆皇帝看向李春芳,他已经明白为什么李春芳这个首辅要亲自入宫,原来是为了苏泽这份奏疏。
“李首辅,你怎么看”
既然是公事,隆庆皇帝就称呼李春芳职务了。
李春芳躬身说道:
“陛下,臣以为苏翰林的奏疏可行。”
隆庆皇帝意外的看向李春芳,自己这位内阁首辅,平时极少发表意见,但是每次发表意见也都能在内阁一锤定音。
也亏着李春芳在内阁,要不然高拱和张居正立刻就能斗起来。
历史上也是这样,李春芳离职后,高拱张居正斗争立刻公开化,这也是隆庆皇帝死的早,要不然就是另外一场内阁大战了。
揉了揉眉头,其实皇帝也对六科都察院烦透了。
隆庆皇帝又想起了去年的元宵灯会,也是这帮言官反对,内阁才迫于压力不肯办。
整个隆庆二年,皇帝也是多次惩罚言官的,但是这些人依然不断的闹事。
苏泽奏疏中那句,“宪纲肃而谠论兴,官谤息而实事举”,也确实让皇帝心动了。
但是心动还是不够的。
涉及到言官系统的改革,如果没有内阁的强力支持,强行改革反而会惹得一身骚。
权术强如嘉靖,有时候面对言官也是无可奈何。
苏泽对于六科和都察院的改革方案,以六科督导都察院,在以都察院督查地方,用绩效来约束言官,扭转务虚空谈的风气,作为皇帝自然是支持的。
但仅仅是李春芳一个人的意见,还不足以让隆庆皇帝改变想法,年关将近,多一事不如少一事。
隆庆皇帝又问道:“是卿一人的意见,还是内阁的公论。”
李春芳说道:
“通政使今早刚刚将苏泽的奏疏送到内阁,这是臣一人之见,但是也可以是内阁的公议。”
隆庆皇帝明白了李春芳的意思,就是这份改革六科和都察院的方案,内阁整体上是支持的。
也对,无论是高拱还是张居正,都是想要变革的。
赵贞吉虽然在政治上偏向保守,但是身为内阁辅臣,应该也会支持改革台谏。
皇帝更加动心了,但是他还是叹气说道:
“可六科都察院那边”
李春芳却智珠在握的说道:
“陛下只要愿意支持苏子霖的奏疏,臣自然有办法。”
隆庆皇帝疑惑的看向李春芳,但是看到李春芳不想说的样子,他只能说道:
“若是能让六科都察院少些物议,那可以按照苏泽的奏疏试行。”
李春芳得到了皇帝的承诺,又对身后的李一元说道:
“李通政使,这份奏疏能否留在宫中一阵子,不要发到六科。”
“这个。”
李一元迟疑了,滞留奏疏,这是违反工作纪律的事情。
但是看到皇帝和内阁首辅的目光,李一元这个区区通政使,也只能拱手称“唯”。
——
腊月二十二。
史馆已经锁衙了,今天一大早,沈一贯就冲进了苏泽的家。
“子霖兄!六科和都察院打起来了!”
苏泽疑惑的看向沈一贯。
腊月十九日,苏泽的奏疏递交到了通政司,就这样石沉大海,【手提式大明朝廷】也没有任何反应。
难道是被通政使扣下了
苏泽对通政使李一元的了解,他没这个胆子啊苏泽都差点忍不住冲到通政司,询问李一元这个通政使不是把自己的奏疏搞丢了。
苏泽忐忑了一天,今天也就释然了。
反正威望点已经扣除了,系统一定能完成目标的。
可没等到言官弹劾自己,却等到了六科和都察院互掐,苏泽问道:“到底怎么了”
沈一贯气喘吁吁的说道:
“子霖兄!六科的几名给事中上书弹劾都察院,现在都察院也揪着六科弹劾呢!”
“啊”
沈一贯说道:“还不是为了孙翰林的事情,都察院用访单作威作福,京师百官已经忍了很久了,这次孙翰林烧炭自杀,六科给事中弹劾都察院,总算是做了点正事!”
苏泽却嗅到了不同寻常的气息,他问道:“六科用什么理由弹劾都察院的”
沈一贯说道:“这次六科的理由倒是新奇,六科翻出来的祖制,说太祖设都察院,是用来督查两京十三道的地方官的,现在都察院借京察之便,将监察权伸到了京官头上。”
“都察院自然不肯善罢甘休,盯着六科给事中弹劾,听说奏疏已经堆满了通政司!”
接着沈一贯问道:
“是不是因为这件事,通政司将子霖兄的奏疏给漏了”
苏泽摇了摇头,自己可是当日就将奏疏亲自送到通政司,这其中一定是发生了自己不知道的变化。
但是这场风波在苏泽看来实在有些奇怪,六科和都察院虽然有摩擦,但是更多时候是共同进退,如今却因为京师官员的督查权争了起来。
腊月二十三日,局势有发生了新的变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