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4章 考成法的弊端(2/2)
申时行停顿了一下说道:
“这同乡央求我,将他调任别地,做个清闲的督学,实在不想要再做父母官了。”
“子霖兄,如果要对驿站和这天下的县衙都行考成法,那要变成什么样子”
苏泽这下明白了,历史上申时行废考成法,不仅仅是为了和张居正做政治切割,而是他真的觉得考成法不行。
这种事情,苏泽在前世也遇到过。
所谓“上面千条线,
苏泽以前也去基层检查过,基层要对接多个部门,就算是每一个上级部门要求报一份月报表,基层有时候要填报的就是几十张甚至上百张的月报表。
如果再加上督查检查,各种创建活动,有的基层甚至一年到头,都在忙这些工作。
正如同申时行所说的那样,考成法用于基层,要么就会出现前世那种“唯gdp”的官员,将各种绩效指标当做唯一的标准,强行完成上级的任务。
要么就出现基层应付上级的考核,用更多的案牍工作来应付考核,那真正做事的反而要被淘汰,而擅长迎逢的却能步步高升。
正如同很多部门搞绩效考核末尾淘汰,真正淘汰的往往都是办事的。
也许正是历史上的申时行看到了,在张居正执政末期,严酷考成法下,逐渐扭曲的官场生态,这才顺势废掉了考成法。
苏泽长叹一声说道:
“为政难啊!”
苏泽又拉着申时行说道:
“汝默兄,我去请肩吾兄进来,请你讲一讲这趟荆州的见闻,让我们好好学习一下!”
这也是大明这套清流升迁体系的问题了。
内阁宰辅往往是在京师坐一圈官就升上去了,缺乏基层工作经验,很多政策对基层的认识也不足,出现问题都会觉得是基层做的不好。
而究其原因,大明内阁本来只是皇帝的咨政,就不是按照唐宋那种宰相培养的。
唐代的宰相,都是“宰相必起于州部,猛将必发于卒伍”,很多宰相都是出将入相,能文能武。
宋代的宰相,也都是要在基层转一圈的,而且久任宰相还会出京担任州主官,做几年地方官再重新回朝担任宰相。
而大明的翰林都以担任地方官职为耻,那个烧炭自杀的老翰林,京察不合格也能到地方上做个知县,他却宁可死都不愿意去。
苏泽打开门,请沈一贯和徐渭进来,认真听着申时行讲述这一行的见闻。
可申时行总觉得有些不对,自己不是来劝苏泽不要上疏的怎么变成给他讲课了
罢了罢了,反正苏泽的奏疏已经送到了通政司,又要不回来了。
反正考成的对象就是六科和都察院,而苏泽在这两个衙门中的声望已经和严世蕃差不多了,也不差再得罪他们。
而苏泽也将注意力放在了申时行所说的基层问题上,正如申时行所说的,大明是一个整体,如果真要推广考成法,必然要考虑基层的情况。
——
中书科。
印君舍人刘珺早早来到中书科,虽然临近过年了,内阁的事情已经不多了,但是刘珺还是不敢怠慢。
“新的报纸送来了吗”
刘珺询问一名新舍人,这名年轻的舍人连忙说道:
“已经放在诸位阁老的案头了。”
“昨天通政使没来送奏疏,今早应该会来,来了以后立刻送到内阁,让阁老们早点批完奏疏,下午早点回家”
年轻的中书舍人连忙应下,都腊月二十了,内阁已经改成了上午半天全班,下午轮流值班了。
刘珺点点头,离开中书科,前往内阁。
推门进入内阁,刘珺看着角落中的碳炉,这是按照苏泽的设计,用蜂窝煤取暖的新设备。
用了之后,内阁要比原来暖和不少。
蜂窝煤一烧就是一天,还可以热上茶水,小小的提升了内阁的环境。
这点小事,自然是刘珺亲自做的,阁老们也都看在眼里,这也是刘珺作为印君舍人,能一直留在中书科的原因。
刘珺又开始检查内阁,再过一炷香的时间,就会有阁老抵达内阁了。
赵阁老的位置空着。
赵贞吉弟弟一家子人来了京师,筹备明年侄孙女和苏泽的婚事。
听说赵阁老对这个因为自己放弃殿试,终生不肯出仕的弟弟十分愧疚,将侄孙女的婚事当做亲孙女的操办。
当然,在刘珺这人精看来,与其说赵贞吉看重侄孙女,不如说更看重苏泽这个侄孙女婿。
而刘珺听到的消息,是赵贞吉根本不是筹办婚事,而是在家中聚集心学同道,要写文章驳倒高阁老的“实学”!
将赵贞吉桌子上的报纸收起来,等会儿命人送到赵贞吉家中去。
报纸是赵阁老的,就算是赵贞吉在家里肯定有报纸读,这也是中书科的职责。
刘珺又看向高拱的位置。
高拱的位置是最杂乱的,这些日子高拱下午也都不来内阁了,正忙着完善“实学”的理论。
刘珺再看向张居正,他的位置整整齐齐,所有东西都分门别类归放好。
这一切都是张居正自己整理的,这位阁老从来不让中书舍人乱碰他的书桌。
仔细想想,这一届内阁实在是奇葩。
高拱和赵贞吉,已经搞出了两个儒家山头,整天在报纸上隔空硬掐。
但这倒是不稀奇,稀奇的是张居正。
在刘珺看来,这位张阁老,干脆不能算儒家,他应该是申韩的信徒。
当然,张居正还是藏的很深的,只有刘珺这种掌管中书科机要的内阁身边人,才看出张居正的政治主张。
但话又说回来,信申韩也不奇怪,千百年不都是儒皮法骨吗
打儒家名号搞法家那一套的,张阁老也不是第一个。
刘珺来到李春芳的座位前,他贴心的将《西游记》那一版调整到最上面。
这位李首辅,才是最奇葩的。
这位是信黄老的。
如果不是刘珺真的很了解李春芳,他大概也不会相信,这西汉初年就绝种的黄老之道,竟然还有信奉者。
就在这时候,李春芳踏入内阁,刘珺连忙迎接了上去。
凡是报纸出版的那一天,李阁老都会比其他人更早到内阁。
李春芳和刘珺打了招呼,刚刚在自己座位上坐下,准备翻看这一期报纸的时候。
通政使李一元,亲自带着苏泽的奏疏来到了内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