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94章 拒绝册封暂不称王(1/2)
童贯之所以十分苦恼,是因为此前坐镇庐州的董平奉命南下,领兵一万,抢夺了舒州和池州两地,并与方天定的大军互相呼应,直逼江州。
这不仅打破了童贯大包围方腊的计划,逼得他不得不分兵在江州以北筑起防线,抵御双方进攻。
只是两边进攻十分凶猛,他要守住江州以北,就必须投入大量兵力。
如此一来,从西南方向朝江南发起围攻的力量自然被削减,不仅不能继续推进,还得龟缩防守。
所以,在安北军大举西进和北上期间,他被拖在江州一带,属于是进退两难。
原本他也写了奏折,请求继续增兵,以好摆脱困境。
可是这个时候,赵佶和蔡京忙着联络辽国萧得里底,准备南北夹击安北军。
却不想惹怒了林冲,命大军一路西进,差点就兵进汴京了。
这时,赵佶和蔡京都慌了,急忙调配兵马、招募青壮,保卫汴京,哪里还顾得上童贯。
所以,童贯就这样被拖在江南,根本结束不了江南战事。
更糟糕的是,安北军顺利北上,取下了辽国易州和涿州,兵进燕京。
这还了得,如今他可是大宋枢密使,天下兵马都在自己手中,也是官家最为信重之人。
这攻取燕京,收复燕云的事情,放眼天下,只该是他童贯才有这个本事。
而且,也只能是他去。
毕竟,复燕云者,可封异姓王啊!!!
要是他达成了这个成就,那堪称古往今来第一个军功封王的太监,那是何等荣耀,那是何等自豪,那是要名垂青史,流芳百世的功劳啊。
所以,他很急,就怕此事被林冲打成,抢了他唯一的机会。
但是急也没用,南方战事焦灼,他尽管一改谨慎防守风格,命令大军全力出击,许以重赏,不断激励士气,还是没用。
安北军不用说,战力本就比官军强上不少。
江南军经过大战洗礼,也早不是当初的乌合之众,尤其是方七佛、方天定等大将成长飞快,不惧硬仗,敢于死磕,更是让他十分头疼。
更为难受的是,对方是防守方,他是进攻方。
野外作战都不能碾压,何况还是攻城战。
所以,他只能眼睁睁看着安北军打下燕京,惹得天下震动,获得天大名声,已经有了争雄天下的资本。
而赵佶和蔡京,也不顾及他的感受,立刻决定给林冲封王,好把这个功劳算到朝廷头上,也算是对列祖列宗有个交代,对天下百姓也可重新树立威信。
毕竟,林冲虽然是货真价实的反贼,攻州占府,变法改革,彻底颠覆了朝廷法度,打破了国家规矩,但是,始终没有称王称霸,而是只建立了一个安北大都护府。
这说明什么?说明林冲心里应该还是有大宋的,这安北大都护府,虽然跟他们没有半毛钱关系,但是他们还是能强行让其跟朝廷有关系。
首先,安北是什么意思,那就是安定国家北部,那么国家是谁?自然就是大宋,是老赵家的江山。
大都护府那是效仿汉唐旧制,也就是跟一方节度是一个道理。
而这大都护府归谁?自然是归国家啊!
如此算起来,那这安北大都护府,不就是大宋安北大都护府吗?
不然上面冠什么国号,如何名正言顺的存在?
赵佶如此想着,心中对林冲就多了一丝欣赏。
林大都护还是念旧情的啊,还是没有公开让自己下不来台,还是留了一分脸面的。
比起公然建国改号的方腊,自称楚王的王庆,僭越晋王的田虎,林冲就显得顺眼多了。
如今,安北军打下了燕京,重创辽国兵马,收复燕云十六州也只是时间问题。
在获得巨大的名望和源源不断的支持之后,保不准林冲也会称王。
这是朝廷无法阻止的大势,与其丢了最后一丝脸面,还不如主动施舍了林冲一个异姓王的名头。
这样的话,朝廷还可以留下最后一丝遮羞布,以一个异姓王的代价,换回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名气,重振朝廷威严,是千值万值的。
因此,赵佶跟蔡京等大臣只是草草商议了一下,立刻定下封林冲为燕王的计划,并立刻准备仪仗和一应赏赐,派钦差北上,以期第一时间搞定此事,为朝廷争取这一份体面。
然后,立刻命种师道率军东进,伺机进攻辽国西京大同府,若是成功,那就有底气将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功劳全部揽过来,谁还敢说自己这个皇帝不称职,丢祖宗的脸?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