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9章 江东柱石:朱治、朱然、吕范、朱桓列传(2/2)
汉灵帝光和七年(184年),汝南细阳,吕范叩响刘氏大门,欲求娶其女。刘母嫌其贫,刘氏却道:\"此子形貌魁伟,必非久贫者。\"遂嫁之。吕范携妻避乱寿春,孙策见其举止有度,引为亲信,他便率私客百人归附,从此鞍前马后。
徐州牧陶谦疑其为袁术奸细,将其下狱拷打,亲客健儿劫狱相救,他却拒绝:\"若劫狱,必累伯符(孙策)。\"直至孙策派孙河持节营救,方得脱。出狱后,孙策见其遍体鳞伤,泣曰:\"子衡为孤受苦矣。\"他却笑道:\"昔季布受髡钳,终成名将,某何惧此?\"
孙策使吕范典主财计,孙权年少,私求财物,范必禀明孙策,从不专许。权守阳羡长时,功曹周谷为其伪造账册,他却正色道:\"欺瞒主公,非忠臣所为。\"及孙权统事,弃用周谷,独重吕范:\"子衡之忠,孤早已知。\"
黄武五年(226年),吕范督徐盛、全琮拒曹休于洞口,忽遇大风,船覆溺死者数千。他身先士卒,跳入水中救起十余人,铠甲被礁石划破,仍指挥船队结阵而退。孙权闻之,曰:\"子衡治军,有古名将之风。\"
吕范性好威仪,即便家居,服饰必整,陆逊、全琮等贵公子见之,皆虔肃敬礼。其车服奢靡,有人弹劾,孙权却道:\"子衡勤事奉法,虽侈而忠,何怪之有?\"每次出征,他必在军前誓师,声如洪钟,士卒闻之振奋。
黄龙元年(229年),吕范拜大司马,印绶未下而疾卒。孙权亲临其丧,过其墓时高呼:\"子衡!\"言及流涕,以太牢祭祀。其子吕据袭爵,后因反对孙綝专权,自杀身亡,夷三族。时人叹曰:\"吕公一生忠烈,竟不得善终,天妒忠良乎?\"
汉献帝建安五年(200年),馀姚大疫,朱桓亲自熬制汤药,沿门赠送,遇死者则具棺椁。百姓感其德,绘其像于祠堂,与神农、扁鹊并列。迁荡寇校尉,募兵吴、会,期年得万余人,皆愿为其死战。
黄武元年(222年),曹仁率数万大军压境,诸将惧,朱桓却登城大笑:\"曹仁虽众,能战者几何?吾今据高城,临大江,以逸待劳,破之必矣!\"他偃旗息鼓,诱敌来攻,待曹泰军至城下,突然击鼓,伏兵尽出,火烧敌营。此战斩常雕,生虏王双,江水为之染红。
孙权闻捷,遣使拜其为嘉兴侯,抚其背曰:\"昔张辽威震逍遥津,今卿威震濡须,孤有二城,足拒北敌。\"朱桓却道:\"恨未生擒曹仁,以雪赤壁之耻。\"
嘉禾六年(237年),朱桓与全琮争功,怒杀佐军,托狂疾赴建业。孙权知其性护前,不罪,反遣子朱异摄领部曲,待其病愈,亲出祖送:\"愿卿勿负孤望,专当一面。\"他叩首曰:\"臣虽狂疾,忠心如一。\"
赤乌元年(238年),朱桓卒,部曲万口皆号哭,妻子无余财。孙权赐盐五千斛,抚其子朱异曰:\"卿父有大功,卿当继其志。\"朱异后为镇南将军,东兴之战破浮梁,却因孙綝专权,枉死军中,时人皆叹:\"朱氏三代忠良,竟俱陨于权斗,悲夫!\"
朱治如柱石,扶翼孙氏三代,定江东、治郡县,功在奠基;朱然如铁壁,守江陵、破强敌,胆略冠绝;吕范如栋梁,典财计、统水军,刚正不阿;朱桓如猛将,震濡须、破曹仁,刚直护前。四人虽出身不同,却共铸孙吴根基:朱治开其基,朱然固其防,吕范理其财,朱桓扬其威。
然命运各异:朱治寿终,得享哀荣;朱然病卒,备极哀荣;吕范未及拜大司马而卒,子嗣遭难;朱桓刚直招忌,子异枉死。此正见乱世君臣之难:忠勇如朱桓,不免为权斗所累;智略如吕范,难逃子嗣之劫。然其功绩,已刻入江东青史,正如濡须之水、江陵之石,虽历经千年,仍见当年风采。
当建业宫阙化为尘土,朱治的旧甲、朱然的将印、吕范的车服、朱桓的兵器,却在史书中永远闪耀,诉说着那个时代的忠诚与热血,胆略与刚直。他们是孙氏的柱石,更是江东的脊梁,其故事如长江之波,永远澎湃在后人的记忆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