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5章 招工(2/2)
锦秀机械正在慢慢改变这座城市。
在政府的牵头下,职业院校与锦秀机械的沟通协作迅速展开。
院校积极响应,专为锦秀机械开设短期培训班,目标明确——培养急需的操作工与装配工。
课堂上,优秀教师们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完美结合,深入浅出地讲解每一个要点,
确保学员结业后能立即奔赴岗位,无缝衔接工作需求。
尽管工厂仍在建设之中,但肖爱国目光长远,决定提前三个月开始开薪培训。
锦秀机械厂临时把仓库一角改成培训场,对新入职的员工进行培训。
培训过的员工再分配到旧厂,由老员工们“传帮带”。
老机械操作工张师傅,每日提前半小时到岗,手把手地教新徒弟如何精准操控机床,耐心解答每一个问题。
在他的悉心教导下,新徒弟7天内就能完成简单的加工任务,成长速度令人惊叹。
通过轮岗和培训,锦秀机械多了5000名能马上上岗的工人。
与此同时,圳深政府也全力以赴。
招商局主动出击,四处奔走,与房产商艰难谈判,成功帮锦秀机械租赁到靠近工厂的房子作为员工宿舍,解决了员工住宿的后顾之忧。
不仅如此,圳深政府还精心筹备人才推荐会,广邀高校、科研机构的专业人才,同时深入广东省各市招聘普通工人,多管齐下,全方位拓宽招工渠道。
肖爱国掌控全局,目睹两地招工的艰辛不易,果断采取联动策略,整合各方资源。
他迅速从长河市调配一批经验丰富的培训人员奔赴圳深,协助赵刚开展岗前培训,让新员工能快速上手工作。
圳深凭借优越的宿舍条件、明晰的职业规划以及铺天盖地的宣传,在东广省各市吸引了大量人才纷至沓来。
招工形势终于拨云见日,迎来转机。
深圳这边,新员工入职即开启培训之旅。
招商局协调暂借了一个工厂改成培训场地,运来1000台风扇和暖风扇,让新员工反复组装练手,装了拆,拆了装。
在这一过程中,员工不仅熟练掌握了装配技巧,更深入了解产品构造。
而且员工不用担心生活问题,还能学到实实在在的本领,因而都安心留了下来。
锦秀机械的招工之路虽然坎坷,但在政府、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,终于迎来了曙光。
在“尽快让锦秀的产品出口”的理念下,长河和圳深都是积极协助。
历经五十八个日夜的艰苦奋战,锦秀机械的工厂终于拔地而起。
这不仅是一次建筑工程的胜利竣工,更是种花国历史上、吉大省历史上的首个大会战成功结束的标志。
1982年1月20日,整个工厂洋溢着欢腾的气氛。
省长于明、长河市曾市长一行人准时抵达。
为接下来的仪式进行剪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