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6章(2/2)
正在严国公一筹莫展之际,家中管事求见,告诉了他一则坊市听闻。
严国公听完之后,皱着眉思索了半日,眉心中间有着一道深深的沟壑,他捏着打理顺畅的花白胡须,突然眉头一松,展颜笑道:“是了,是了,果然是年纪大了,头脑也糊涂了!既然咱们靖国公府不能作为出头鸟,那么把位置让给荣安侯府,咱们在后面出谋划策也一样啊!”
这样一来,赢了,大家也知道是他在后面帮着谋划,没有辜负大家的期待;输了,有荣安侯府挡在前面,足以抵消陛下的怒火了。
当晚,严国公就派人四处打听沈侯爷的喜好,过了两天便送了一份重礼到荣安侯府,并且邀请沈锐第二天到靖国公府赴宴。
魏氏看着那比人还高的珊瑚,一颗颗拇指大的东珠,还有名贵的文房四宝以及一卷名家诗集,简直有些移不开眼睛。
吃惊过后,魏氏有些担忧道:“这俗话说,无事不登三宝殿,靖国公府一向与我们不甚亲厚,如今借着我的生辰,他们送了这么重的礼,又下帖子让您赴宴,实在让我有些心中难安。”
沈锐赏玩了一番后,对魏氏的絮叨有些不耐:“明日去了便知,若是严国公有什么难为事要办,我又做不了的,等到他们靖国公府上下回办事,你找个由头回差不多的礼过去就行了。”
魏氏听着沈锐这番话有礼,既不失了礼数,又不贸然答应别人不合理的要求,确实是再妥当不过的了。
果然还得是侯爷做事周全大方!
魏氏听话地将东西收了起来,命人列单子造册,归到了库房里。
魏氏不懂外头的事情,沈锐心里却已经隐约知道,对方是冲着商户科举之事而来。
只是他心里头打定主意,若是严国公那老匹夫讲的事情太过分,他是绝对不会答应的。
想法非常好,但是到了靖国公府上,却又变成了另外一件事了。
沈锐有些清高,自认为自己和那些完全靠祖宗荫蔽的人比起来,自己还尝试过科举,还中过秀才,若不是后头出了意外,自己直接被先皇封了官做,或许过几年自己也能靠自己踏上官途。
再加上太常寺不是热闹衙门,来求他办事的人更是少之又少,沈家子嗣不丰,沈锐嫡出的大哥沈风战死沙场之时,并未成亲,所以也就没有一儿半女留下,他自己这边前头的妻子难产而亡,只得一个女儿嫁了出去,魏氏所生只有一个嫡子,其他都是徐姨娘所出,沈家的子嗣实在稀少的可怜。
沈锐的亲子女,除了出嫁的大女儿,其他都还没有成婚,就连姻亲来往都少。
故而沈家虽然也是老牌勋贵之一,但是与京城中其他几家近年来来往并不密切,到了靖国公府上,沈锐也是谨言慎行,没有如同在自己府中那般言语无状。
只是这江山易改、本性难移,几杯酒下肚,话匣子打开了,再加上靖国公府作陪的几位少爷一而再再而三地恭维沈锐,严国公则是推说年纪上去了,饮不得太多酒先行退场了。
严国公一走,大厅内气氛顿时一松,沈锐心神也放松了下来。
刚刚严国公有明里暗里暗示自己加入反对派,一起联名上书,被沈锐顾左右而言它推掉了,就是加入他们,他也要回去好好和清客探讨一番,心中记着不能贸贸然答应。
严国公之子严松之和沈锐差不多年纪,直接提议道:“我们府上养了一个小戏班,听说沈侯爷最捧杜无言的场子,咱们府上有一名小戏子,人多说模样身段有杜大家的五分像,沈侯爷您给品评品评”
沈锐正是喝的酒酣之际,闻言也起了兴致,笑道:“不妨请出来一观。”
花厅隔着水榭,水榭前面搭建高台,小戏班今日早就在后面等着了,听到管家的命令,马上登台亮相,唱了一曲《离别怨》,正是杜无言的成名曲。
沈锐看着台上的小戏子,果真如严松之说的那般,莫说模样身段了,就是唱腔歌喉都和杜无言七八分相近,实在是难得!
沈锐跟着节奏拍着大腿打拍子,唱到兴起的时候不用人劝,直接端起酒一饮而尽,一桌人谈天说地,讲曲作诗,又针对今日的时政针砭时弊,好一番指点江山、巍巍赫赫之态。
不知道的,还以为这帮人个个都是博古通今、大才之士,庙堂中没有给他们高位,实在是上头有眼无珠。
说到最热闹之际,严松之一拍桌子,愤而站起:“朝堂之上的“保商派”说的好听,为了还公平于天下,还读书之权于商人,说白了,不还是那些商人给他们给的够多、够足么!否则怎么劳驾的动这些人帮他们说话这种官话,也就是骗骗小老百姓了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