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81章 国舅的立场(2/2)
李荣道:“或许鞑靼人只是偶然路过那儿……我军于此时主动出击,会不会显得名不正言不顺”
张延龄笑着调侃:“听李公公之意,鞑靼人正月里成群结队,还来个夜行军,是为到大明边塞来踏春赏月的吗”
“啊”
李荣怎么也没想到,眼前这位小国舅竟把自己反呛一番。
大明作为天朝上邦,一向讲究师出有名。
从法理上来说,鞑靼隶属于大明,毕竟每过几年都会派使者到京城来上贡,甚至上表称臣等等。
大明等于是把塞外的土地赐给鞑靼人放牧。
眼下家主教训手下的人,总得有个名头,这也是为这场战事的正义性进行找补……或者说,想办法削弱李孜省的战功,进而影响到张峦。
如果是张峦反唇相讥,李荣是能想到的,但眼下……
李荣跟张延龄接触不多,对其性格和能力多有不解,当下他只是听别人说,这个小国舅做事很有一套。
朱祐樘却顺着张延龄的话,继续道:“他们连夜南下,往我关塞而来,必定是为侵犯我大明关隘做准备,适当给他们教训有何不可眼下鞑靼人撤走了吗”
怀恩道:“似乎有卷土重来的迹象。可能是想报复吧。”
“呵呵。”
张延龄笑道,“鞑靼人挨了打,必然心有不甘,回来找场子是题中应有之意。既然我们已有了准备,且知道他们的行进方向,就可以从容调集人马前去防御。我想知道,保国公所部人马参与此战了吗”
怀恩笑而不语。
连覃吉都很着急。
大明军国大事,你作为外戚怎如此关切
这是你应该说出的话吗
不过覃吉更多还是觉得意外。
他在想,这位小国舅平时足智多谋,且非常擅于应付场面事,为何今天却有意去顶撞李荣,好像是故意与其结下梁子一般
难道他仅仅是想在他父亲不在的时候,为父亲说话
保证张家在陛
那眼下他说的话,便是公然替他父亲张目。
朱祐樘问道:“怀大伴,保国公所部人马到哪儿了”
我小舅子问你话你不回答,我亲自来问,你总该回答了吧
怀恩恭敬地回道:“尚未抵达战场,好像还未抵达大同镇城,如果一切顺利,或许在三五天后将抵达偏关。”
“那就行。”
朱祐樘此时好像病愈了一般,容光焕发,笑着发出感慨,“没有保国公所部人马,仅仅靠自己手下那点儿人手,再加上从大同镇临时调拨的兵马,就能取得如此辉煌战绩,这个李孜省看来是不一般,难怪父皇在时会器重他。”
这下对面几个太监心里都有些不是滋味儿了。
看这架势,好像皇帝对李孜省还多了几分信赖
或者说,正因为皇帝对张家人非常倚重,连带着对李孜省也多了几分偏爱。
谁让李孜省眼下就是张峦支在外面的一杆旗帜,指哪儿打哪儿呢
要说朝廷上下,谁能跟李孜省一样对张峦那天马行空的计划照准执行的话,肯定没谁能与之比拟。
“陛下,奏疏在此,乃镇守中官覃昌所报,随后会有监察御史前往查验,会有详细战报呈上。”怀恩道。
朱祐樘不等覃吉帮他转交,直接把那份奏疏接了过来,攥在手上却没马上去看。
从他的神色,以及对这份奏疏的重视程度来看,此时的他有一种扬眉吐气的振奋。
张延龄也看出一些端倪。
这姐夫似乎从没想过对朝中大臣有个合理的交待,今天临时不上朝,或许真就是生病了,暂时不想去理会那些烦心事,还没到说不敢面对大臣的地步。
朱祐樘唯一想要交待的对象,就是他那已经死去的老父亲,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自己认为,老父亲选他来继承皇位没有错。
也就是说,他只需要对自己有个交待。
覃吉道:“陛下,时候不早了,是否赶去坤宁宫用膳”
“好。”
朱祐樘这才回过神来,随即侧目看向张延龄,眼神异常柔和,道,“是该早些跟你姐姐分享这个好消息了。
“嘿,杀敌五十余,虽然功劳没有太大,比如先皇时在辽东、西北几场大战所得,但毕竟这是朕的第一次,有了这个良好的开端,以后斩获肯定只会更多!”
张延龄心说,姐夫你在我面前称“朕”,还是第一次。
看来你这个皇帝终于当出自信来了。
不用再像以前一样扭扭捏捏,生怕别人看不起你,或者觉得辜负了老父亲的信任。
这是开始把自己当成一个具有文治武功的帝王了。
张延龄笑道:“可喜可贺,要不臣赶紧回家去跟家父说说,让家父及早知道这个好消息”
朱祐樘老怀安慰,摸了摸颌下并不存在胡须的光洁下巴,就像有多成熟深沉般,微笑着说道:“还是先吃过午饭再走吧。
“你入宫来是为我诊病的,岂能连饭都不吃就走要是你姐姐知道了,肯定又要怪我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