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58章 这盛世如你所愿(大结局)(2/2)
司马懿特意下车在镇上走动,只见市集上人来人往,好不热闹。
叫卖声不绝于耳:新鲜的南中水果、江东的绸缎、关西的战马、北地的皮毛……
各色商品琳琅满目,交易繁盛。一名自诩博闻强记的魏国随行学士瞠目结舌:
“这小小集镇的繁华,竟不下于我洛阳城东市!”
另一名魏人文士不甘心,小声嘟囔:
“蜀人不过得江东富庶之地,靠劫掠苟富罢了。”
可他话音方落,就见不远处几个挎刀的蜀军巡市兵朝这边看来,吓得赶忙住口,不敢造次。
司马懿站在熙攘的人流中,望着镇口一座新竖立的旗杆。
那上头高挂的旗帜随风招展,上书几个大字:
“军屯示范田”。
旗帜下,几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夫正擦汗休憩,看年纪不过二三十,面容黝黑却精神饱满,腰间还挂着制式短刀,显然是退伍军士。
司马懿随行亲兵上前攀谈几句,回来报:
“都督,那几人乃蜀军退役兵,被编入军屯来此开垦荒田。”
“听他们说,丞相赐地赐牛,还给免税三年的优厚条件,如今庄稼大丰收,家家日子赛神仙呢!”
司马懿默然不语,登上高处眺望远方良田万顷,心头剧震难平。
蜀汉不过两三年光景,竟把关中经营得这般富庶殷实!
昔日三国鼎立时,曹魏仗着关中、中原膏腴之地稳压蜀吴一头。
而今,蜀中得益于杨仪的新政,与吞并江东的资源,其国力已不可同日而语。甚至连这夺自魏国的土地,都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。
反观曹魏,连年内耗,朝政腐败,百姓困顿……
二者差距,似乎在逐渐缩小甚至倒转!
这一刻,司马懿深感忧虑又不愿服输。他重重拂袖,上马扬鞭:
“启程!”
马鞭脆响中,使团匆匆上路。一路之上,司马懿虽强作镇定,心神却难以平静。
沿途所见所闻不断冲击着这位魏国重臣的认知,也在他心中投下一道阴霾。未及抵达成都,司马懿已然意识到。
此番蜀中之行,绝非他当初想象的那般稳操胜券。
一个杨仪,竟能将西蜀治理到如此地步!
不知不觉间,司马懿攥紧了马缰的手心渗出丝丝冷汗。
夕阳西下,长路漫漫.司马懿远望蜀都方向,神色凝重如铁。他喃喃道:
“丞相杨仪……倒真有几分手段!”
心中思绪翻涌,既有不甘,又有一丝深深的忌惮。
一连多日,司马懿和使团的车队终于赶到了蜀都附近!
就在到达城门,不等司马懿的马车尚未停稳时,一队玄甲兵卒走了上来。
为首的校尉横槊遥指,声如寒铁:
“丞相有令,请魏使直赴校场!”
“于校场观礼之后,再进城中!”
对此,司马懿很是不解,自己堂堂使团使者,到了这蜀都,你不接待也就算了,现在要自己去校场?
对此,司马懿很是郁闷,而在场的使团随行众人也开始议论纷纷起来。
但最后还是妥协。
校场依山而建,九重旌旗蔽空如云。
司马懿方踏入辕门,脚下土地陡然震颤、。
三千重甲步卒齐踏地,山呼“汉“字,声浪震得他冠缨崩散。
抬眼望去,军阵如黑潮分涌,露出一条直通将台的甬道。
甬道尽头,杨仪独坐虎皮帅椅,身后十架丈余高的“霹雳轰“森然列阵,炮身缠龙纹,引信如蛇信吞吐。
“司马大都督,久仰大名啊!今日一见,果然器宇轩昂!”
“大都督且看,此阵可入眼否?”
杨仪羽扇轻点,霎时鼓角齐喑。
东侧军阵忽地裂开,五百弩手翻身跃上木架,腰间六出连珠铳轮转如飞。
但见杨仪羽扇一划,弩手齐齐扣动扳机,六百步外的草人阵列应声炸裂。
铁砂裹着硝烟横扫校场,一具草人胸腔洞穿,犹自挂着“曹“字残旗,在火光中轰然坠地。
而这,正是杨仪给司马懿以及曹魏使团的,下马威!
司马懿广袖下的手背青筋暴起,面上却淡笑:“雕虫小技,当年官渡......”
“咚!“
一声闷雷打断话音。西侧山壁突然塌陷,二十架青铜战车破岩而出。
每架战车竟无马匹牵引,车腹齿轮咬合如兽齿,车顶“木牛流马“的机括翻飞,载着重炮在校场飞驰,辙痕深陷三寸却阵型不乱。
司马懿喉间发紧,忽见天际黑影密布。
五十架铁鹞子掠空而过,每架下悬竹篮,篮中士卒竟在百丈高空张弩搭箭。
箭矢裹着火油俯冲,落地时炸开十丈火圈。
这分明是示威!
(全书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