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71章 各方反应(1/2)
随着朝廷雷霆出击,京城内参与谋逆的东林党官员以及一众勋贵,迅速被捉拿归案。
他们的九族或三族,全部株连,家产也被一并查抄。
百姓们对此拍手称快,纷纷痛斥这些叛国贼罪有应得。
紧接着,张文和又以江宁平定奢崇明之乱为由头,成功转移了百姓的注意力。
《天启时报》上报道,四省总督江宁已彻底荡平四川奢崇明的叛乱,如今奢崇明本人及其一众部下,都已被押解进京。
这消息一传出,百姓们人心振奋,一时之间,祭祀大明英烈的香火鼎盛。
随后,朱由校亲自前往太庙,祭告列祖列宗。
之后,将奢崇明及其部下,与参与谋逆的东林党官员和勋贵们,全部押往西直牌楼。
朱由校钦点李若愚亲自监斩。
李若愚得知这个消息时,整个人都懵了。
他本只想在皇上面前多刷点存在感,提升自己在皇上心中的地位,却没想到接到了如此重大的差事。
李若愚心中又喜又惊。
喜的是,只要能把这差事办得漂亮,日后在皇上心中必定能站稳脚跟。
惊的是,要斩杀这么多人,恐怕自己的名声都得直逼“活菩萨”魏忠贤了。
但他作为司礼监新人,一直没什么拿得出手的成绩,光靠表忠心显然是不够。
随即,李若愚心一横,牙一咬,决定拼了。
到了行刑那天,李若愚也学着老魏,在西直牌楼将所有罪犯开刀问斩。
一时间,现场血流成河,足足数千人殒命。
这一举动,在天下官员心中大大增加了朝廷的威严,也让天下百姓纷纷叫好,对朝廷充满信心。
毕竟,一次性处死上千名官员,如此大案,自开国以来,也只有太祖洪武爷执政时出现过,而且当时百姓的生活可比现在富足安稳得多。
这无疑成为一个风向标,让百姓们对未来的日子充满盼头,朝廷在民间百姓中的公信力也直线飙升。
随后,朱由校下令让吏部尚书杨鹤从新科举子当中挑选合适的人才,派往四川赴任,以便尽快稳定四川的局势。
对于江宁和四川巡抚朱燮元联名上奏的,关于让土司担任部分官职的奏折,朱由校没有丝毫犹豫,大笔一挥当场批准。
不过,他对这些土司所任官职进行了严格限制,将其控制在一定品级内,目的就是确保这些土司不会再生出什么事端。
同时,朱由校又下了一道旨意,命各家土司把族中的子弟送到国子监读书,希望他们将来能够为大明效力,也算是恩威并施了。
紧接着,方孝忠又被派往四川传旨。
与此同时,南下办案的邹元标、官应震和田尔耕行动十分迅速,很快就将参与谋逆的东林党官员及其九族全部捉拿归案。
田尔耕看着手中郭允厚亲自编写的《搜寻宝册》,不禁心生感慨。
郭允厚爱财如命,在查抄贪官污吏家产方面,手段确实层出不穷。
大明朝一直存在一条不成文的规定,无论罪犯是被满门抄斩,还是株连九族,都不会动其祖坟和祠堂,这也算是给罪犯家族保留的最后一点体面。
就拿当年严嵩被查抄来说,当时仅仅是抄没了他名下的家产,并没有动严嵩的祖坟和祠堂。
严嵩最后待在祖坟祠堂附近,靠着坟地周边的土地维持生计,也算是安度了余生。
至于外界传言严嵩乞食于墓穴,最后冻饿而死,不过是民间百姓以讹传讹罢了。
然而,郭允厚的《搜寻宝册》中,却赫然打破了这条不成文的规矩,明确将祖坟和祠堂也列入查抄范围。
田尔耕见状,索性就按照《搜寻宝册》上所记载的内容,对所有参与谋逆的东林党官员的祖坟与祠堂一并查抄。
这一举措,无疑在极大程度上震慑住了原本就躁动不安的江南士绅。
他们意识到,朝廷此次是真的动了雷霆手段,连祖坟和祠堂这种关乎家族根本与尊严的地方都不放过。
如此一来,江南士绅们心中不禁泛起寒意。
…………
与此同时,薛国观在山西境内顺利完成了番薯、玉米、土豆等新型作物的推广工作。与山西巡抚乔允升做好交接事宜后,便启程返回京城。
而关外的林丹汗,在与朝廷大军对峙许久之后,始终未能讨到任何便宜,无奈之下,只好选择退兵。
毕竟此前与努尔哈赤的对战,已让他损失惨重。
若是继续与明军僵持下去,万一努尔哈赤趁机在背后突袭,林丹汗可承受不起这样的风险。
随着林丹汗的退兵,山西的危机也彻底得以解除。
宣府总兵黑云龙率领所部兵马返回宣府,进行休整。
杨肇基继续镇守大同。
马如龙则带领剩余军队,分别驻扎在山西境内的各个要地。
英国公张维贤和满桂,率领京营剩余人马班师回朝。
此次出关作战,虽最终大败了卜失兔,但朝廷也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,兵马损失颇为严重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