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22章 信(1/1)
杨明心里难受,没心情做饭,躺在房间的床上,望着房顶,只觉得父母好像觉得自己下乡了,就再也不会回去了.现在,就连家里的房子都打算给姐姐了,完全没有考虑过自己。
对于这封来信,他也不知道该说什么,好像家里的事情从来都是家里决定好之后,通知的他。他的意见并不重要,就好比这次家里房子的归属。不知道说什么,杨明索性就不打算回信了。
杨明在家里排行第三,上面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。但是若按血缘算,杨明其实是家里唯一一个孩子。哥哥姐姐是收养的。
杨明父亲从小一起长大的一个好兄弟,因厂子的事故,去世了。那个好兄弟的媳妇觉得自己还年轻,不想守着,就那样过完一辈子,选择了改嫁。但是改嫁的那家人不同意她带孩子进门,因此杨明的父亲就收养了那两个孩子,也就是杨明现在的哥哥姐姐。至于他们家是只剩两个孩子,没有人照顾这两个孩子,杨明的父亲才选择收养的吗?
当然不是。
杨明父亲的好兄弟还有家人,只是他所剩下的亲戚都生活在乡下。那些亲戚并不排斥收养这两个孩子。但是,杨明父亲觉得两个孩子如果去了乡下,那日子就不好过了。他不忍心,又念着和好兄弟之间的兄弟情义,收养了杨明的哥哥姐姐。
哥哥姐姐被收养的时候,已经记事了。周围的人也都知道他们是被收养的。厂子里也觉得杨明的父亲是一个重情义的人,所以给杨明父亲还颁发了奖状。在杨明的记忆里,哥哥姐姐一直叫自己的父亲为叔叔,叫自己的母亲为婶婶。直到两人工作的时候,才改了称呼,称杨明父母为爸爸妈妈。
杨明对这些影响很深。因为在哥哥姐姐身上发生的每一次变化,都表明接下来的时间,杨明的父母对杨明的关注会少一部分。小时候,杨明也不理解,也不满过,但是在他哭闹之后,没有人安慰他,他迎接的是所有人的指责,指责他不懂事,指责他不理解父母和哥哥姐姐。几次的哭闹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,杨明就不哭了。他接受了哥哥姐姐,甚至还会反思自己,他不懂事,不是一个好孩子。后来的后来。他变成了一个好孩子,在所有事情里,他都会先考虑哥哥姐姐、父亲母亲,最后才是自己。
就比如这次下乡,他选择了下乡。家里需要一个知识青年,他挺身而出,成为了大家嘴里的好孩子。哥哥当初毕业,母亲就把工作传给了大哥。姐姐和自己是同龄,他选择了下乡,姐姐通过父母同事的介绍,成了婚。
这次,父亲来信说,姐姐回家哭诉,觉得自己结婚太仓促了,她心里委屈。她想离婚,想回到家里。父母觉得对不起姐姐,但是又不知道怎么办。后来姐夫一家来了家里,中间商量了什么,杨明不知道,他只知道父亲最后在心中写道,你姐姐、姐夫一家决定让一个孩子跟父亲的姓(这个父亲是杨明的父亲),我和你母亲觉得在你姐姐的婚事上,没有尽到责任,所以决定把家里的房子给了你姐姐。这事,你大哥已经同意了,这封信是告知你这个消息的。